“科学家思维+企业家行动”——辽宁化工行业如何打通科创产业双向转化通道?
——访辽宁省石油和化工协会会长、奥克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
在辽宁创新版图上,科教资源的富集程度堪称全国典范——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尖端科研成果、大连理工大学的学术积淀,构成了区域创新的“硬核家底”。但如何将这些“势能”转化为本土企业的创新“动能”?带着这一时代命题,本刊近日独家对话辽宁省石油和化工协会会长、奥克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探寻企业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之路上的实践与思考。
双向破题:
从“两张皮”到“双向奔赴”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需要科研端与产业端相向而行、双向发力。”谈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深层矛盾朱建民直言不讳。
朱建民首先将视角投向科研供给端。在朱建民看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其煤化工技术研发始终锚定国家战略需求,既攀登科技高峰,又直面经济主战场,引领行业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部分高校科研项目尚存在无的放矢的问题,一些成果仅停留在论文发表层面,缺乏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条件,这成为制约转化的首要堵点。“科研单位应像大连化物所学习,有的放矢地开发可转化成果,这不仅关乎科研单位自身的发展,更是推动产业创新的关键一步。”朱建民强调。
转至企业端,转型焦虑与坚守定力的博弈同样激烈。在朱建民看来,转型升级,说易行难,尤其是转型,如果贸然进入全新赛道,企业不仅要面临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还可能因分散精力而荒废原有主业。朱建民结合奥克集团的发展经验表示:“奥克多年来始终坚守主业,聚焦实业。在坚守中寻求创新突破,围绕主业开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这是企业稳健发展的基石。在当下产能消化压力较大的环境下,企业更应坚守主业,深入挖掘主业领域的创新机遇,以创新应对市场变化。”
坚守破局:
在主业“根系”上培育创新“枝叶”
“坚守主业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在主业‘根系’上培育创新‘枝叶’。”朱建民说。
奥克集团在创新发展的征程中,始终坚守“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高端化、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这一原则的形成,深受比尔·盖茨“计算机小型化趋势洞察理论”的启发,并在奥克进军光伏切割液领域实现了经典演绎。当欧洲少量聚乙二醇用于多晶硅切割的信息传来时,奥克敏锐捕捉到“可再生能源”大趋势与“环氧乙烷衍生”主业的契合点——光伏产业是绿色能源大趋势,切割液核心成分是奥克擅长的聚乙二醇,这就是“大趋势里找主业机会”。
从6吨年用量晶硅切割液的“冷门应用”到13万吨年产销量的“爆款产品”,奥克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与实践印证了“坚守中创新”的成功与价值。2010年,奥克股份勇抓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和光伏切割液业务爆发式增长的战略机遇,实现了成功上市;同期奥克布局的电池溶剂领域,又为后续新能源产业崛起埋下伏笔。“比尔·盖茨看的是‘计算机走进家庭’的趋势,我们看的是‘环氧乙烷走进绿色产业’的趋势。”朱建民说。
在朱建民看来,无论是搞创新还是谋市场,企业都要时刻关注国家战略,借势借力。“国家对新兴产业的大力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化工企业要在坚守主业的前提下,积极顺应国家战略导向,不断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朱建民如是说。
开放协同:
从“区域产业链短板”到“全国创新版图”
辽宁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还需克服产业链集约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朱建民指出:“辽宁企业一方面要坚守自身主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秉持开放的态度,积极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才能拓展市场,找到更多的合作机会与需求。”
朱建民以奥克全国布局为例:从吉林松花江畔到粤港澳大湾区,奥克从2006年布局吉林、江苏,到形成“东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五大区域矩阵,五大生产基地辐射全国市场。这种区域布局不仅扩大了企业的市场份额,更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
在产业创新过程中,企业要明确自身定位与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推动产业创新带动科技创新。奥克探索出“企业家出题+科学家解题”的精准模式。还是以奥克为例,与大连理工大学共建科研平台,针对锂电池溶剂等具体需求定向攻关;与院士团队合作的碳酸乙烯酯项目,以“离子液体固氮化”技术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这不是拼盘式合作,而是把企业的市场痛点转化为科研的攻关靶点。”朱建民形象比喻,就像比尔·盖茨定义“个人电脑需求”,企业要学会给科学家“画出现实版的月亮”。
谈及当下“内卷式竞争”治理,朱建民认为政府在这方面的治理必将为企业营造更加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为真正的创新者打开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下,辽宁企业更应抓住机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为辽宁创新生态的构建贡献力量,推动辽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坚守主业、深耕技术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朱建民说,辽宁创新生态的构建,需要更多“科学家思维+企业家行动”的融合——前者提供洞察趋势的“望远镜”,后者锻造落地实践的“手术刀”。
采访后记
在“国家战略坐标系”中定位创新航向
访谈中,朱建民多次提及“瞄准国家战略”的重要性。从光伏切割液受益于新能源政策,到电池材料布局呼应“双碳”目标,奥克的每一步创新都踩在国家发展的鼓点上。“参透‘五年规划’里的产业密码,比盯着短期利润更重要。” 他以辽宁为例指出,当“低碳经济”“低空经济”成为新风口,精细化工企业应立足主业延伸链条——“不是盲目追热点,而是看主业能为新赛道提供什么关键零部件。”
“以主业为锚、以趋势为帆、以协同为桨、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在笔者看来,这或许正是辽宁破局“科创资源富集与企业创新滞后”矛盾的关键。当高校实验室的“最先一公里”与企业车间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贯通,当创新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产业血脉”,这片黑土地上的创新生态,终将迎来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