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上明:中国石油石化行业供应链发展趋势

2025-11-18 11:45:00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举报该信息

  编者按:本文观点基于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杨上明在2025年10月23日“第四届石油石化物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创新交流大会”上的主旨发言整理而成。该时间节点恰逢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闭幕之际,为“十五五”规划建议的发布提供了重要背景。文中对石化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与战略方向的思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前瞻意义。特此注明背景关联,以期读者更清晰把握内容的时代语境与实践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十五五”规划即将启动,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与供应链升级迫在眉睫。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石油石化行业不仅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产业链自主可控的使命,更面临着绿色转型、高端突破、智能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在此背景下,审视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石化产业已具备全球领先的产业基础

  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石化产业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在炼油、乙烯、芳烃等基础原料领域产能稳居世界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石化大国。从技术装备、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到生产运营,我国已形成较强的综合能力,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基本建立。

  特别是在“十三五”至“十四五”期间,国家持续推进石化产业布局优化,建成一批具有世界级规模和水平的产业基地,显著提升了行业集中度与竞争力。我国石化产业不仅在规模上实现跨越,更在部分领域实现了从追赶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

  二、新发展阶段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我国石化产业成绩显著,但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结构性过剩问题依然存在,部分传统产品产能较大,而部分高端化工材料仍依赖进口。其次,资源约束日益凸显,国内原油产量维持在2亿吨左右,难以支撑更大规模扩张,原料多元化成为必然选择。此外,绿色低碳转型压力加大,“双碳”目标下,行业必须加快从能源消费向材料制造转变。

  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重大机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化工材料提出巨大需求。我国在电池材料、轻量化材料、特种化学品等领域的突破,正推动石化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服务化转型。

  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未来主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石化九江分公司考察时指出,石化产业要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这不仅是中央对行业发展的明确要求,也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

  高端化,意味着要从基础原料向新材料、专用化学品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过去我们认为精细化工“技术高、附加值高、但市场规模小”,如今随着应用场景拓展,这一观念正在改变。化工新材料已成为支撑电动汽车、人工智能、低空飞行器等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智能化,体现在生产运营、供应链管理、研发设计等全流程数字化转型。通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安全管控水平和市场响应速度。

  绿色化,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推动原料低碳化、过程清洁化、产品环保化,积极探索氢能、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颠覆性技术,实现碳资源从“排放”到“利用”的转变。

  四、一体化、多元化、协同化是转型关键路径

  从产业链视角看,未来石化企业必须强化“纵向整合+横向耦合”的一体化发展模式。纵向要加强从原油到化工新材料的链条协同,横向要推动石化与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融合发展。

  原料多元化是保障供应链安全的重要举措。除了石油,应充分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优势,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同时加快开发生物基、再生基原料路线,降低对单一资源的依赖。

  在区域布局上,应结合中西部可再生能源富集的特点,推动石化产业与清洁能源协同发展,实现“绿电—绿氢—绿色化工”的低碳链条。

  五、对企业创新与转型的几点思考

  作为行业参与者,无论是央企还是民营企业,都应找准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定位,聚焦核心业务,强化要素整合能力。特别是在平台建设、标准制定、快速响应机制等方面,民营企业灵活高效的市场机制值得借鉴。

  企业要善于把握国家战略导向,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等领域提前布局,推动模式创新与业态融合。专精特新、数字化赋能、产业链协同应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此外,要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围绕下游应用场景开展联合攻关,打通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只有形成开放、协同、共生的产业生态,才能持续提升盈利空间与竞争力。

  展望“十五五”,我国石化产业正处在由大到强、由制造向服务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以一体化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转型与创新、效率与绿色,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石化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材料支撑和产业链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