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量”问“效”强内功 转型突围抢先机——中国石油大港石化高质量发展跑出提质升级“加速度”

2025-06-27 19:02:07 作者:曲照贵 杨永辉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举报该信息

  面对新能源技术发展冲击、成品油市场竞争激烈的大浪淘沙,大港石化新一届领导班子以敏锐的危机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担当,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科学研判发展形势,抢先抓早强主业、优“量”问“效”练内功、创新延链拓赛道,跑出了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加速度”。

  全域排查堵漏量 向减支降损要成效

  企业用60年的砥砺发展实践证明,降损与创效同等重要。因此,在推进提质增效攻坚中,坚持技术和管理“双擎发力”,组织全员全域排查堵漏量,向“全要素、全过程”减支降损发起攻坚。

  在生产环节,树牢“过紧日子”思想,把“一切成本皆可降”理念融入生产经营发展全流程和各环节,建立起严格的能源管理制度,对水、电、气等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浪费问题。5年来,在3套装置投产或复产情况下,实物量消耗全部“箭头向下”。2024年完全加工费同比2019年降幅超10%。

  为全面排查效益流失“出血点”,企业抓牢减损、治污与降碳协同,成立专项排查小组实施VOCs治理,借助高科技红外热成像仪、超声波检漏仪等先进设备,对生产装置、管线阀门、储存罐区等区域开展“地毯式”排查,精准定位治理跑冒滴漏点,在加工量同比增长超7%的情况下,外排COD、氨氮、VOCs等同比2020年分别下降超2%、15%、2%。

  聚焦设备管理,企业通过深化机泵“两治理一监控”,开展机泵叶轮切削、变频改造等450余台次,机泵流量偏离率低于3%,全厂电单耗5年内同比下降超10%。加强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分析,大力推进振动超标机泵治理和“无泄漏装置”建设,有力支撑了装置设备运行指标持续向优。

  精益优化盘存量 向控本增利要实效

  大港石化深谙优化存量的重要性,坚持市场导向和成本领先两大战略,建立“日跟踪、周优化、月分析、季对标”工作机制,从多个维度精准发力对生产方案和运行系统进行动态优化,知难而进推动控本优化见行见效。

  在原油资源保障上,坚持资源多元化战略,密切与油田企业沟通协作,实现优质低价原油100%管输,强化了安全保障。同时,紧跟国际能源市场趋势,优选原油“机会油种”,推行拼船运输、加大套期保值,积极争取低价优质进口原油,努力实现原油资源多元降本。5年累计降低原油采购成本超2亿元。

  在生产运行管理上,企业抓细抓实精益管理的同时,创新实施“一炉一塔一器、一策”节能优化措施140余项,完成21具储罐、15套装置热水伴热改造和3.2万米高温管线、7000平米设备保温升级,2024年冬季蒸汽发气量同比2020年下降20吨/小时。

  在产品销售和资金使用上,坚持低库存战略,紧跟市场灵活调整,使原料、中间品和成品全链条始终处于低库存状态。统筹使用计划采购、厂家储备、平库利库、应急加工等综合手段,实现备件即用、即买、即取,最大程度减少库存数量、缩短库存时间、压减资金占用。

  坚持“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效率优先”,系统推进人力资源改革,实施“主业精干、辅业灵活”用工方式,建立“自然减员+培训转岗”双轨机制,合并岗位20个,盘活人员充实生产一线。5年累计减少用工总量500余人,劳动生产率提升近20%。

  统筹联动育增量 向技术创新要绩效

  在抓实控本降损的基础上,企业将科技创新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立足市场所需、企业所能,坚持创新与实践并重,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攻关,争创提质增效增量。

  为攻克技术瓶颈,企业连续14年开展公司级技术攻关,每季度召开现场攻关会,年均组织近30场、解决问题超100项。通过开展“停运一段脱硫系统,高效运行二段脱硫系统”技术创新优化攻关,成功实现汽油加氢装置用电、瓦斯消耗双下降,实现每年节电超200万度、燃料气超100万方。

  针对常压塔和减压填料腐蚀难题,实施两段冷凝改造和减压填料升级,常减压装置平稳运行周期由2年提升至4年以上;实施催化MIP及二再扩能改造,解决沉降器结焦问题,液化气收率提升3个百分点、丙烯收率提升0.8个百分点,催化装置连续运行周期从约1.5年提升至3年以上。

  开展烷基化装置长周期运行攻关,突破一系列重大技术瓶颈,装置已连续运行超1000天,创造国内6套离子液烷基化装置中唯一满负荷长周期运行记录。成功组织汽加分馏塔底重沸器管束在线更换、焦化汽轮机在线清洗、催化省煤器在线维修等多项“首次”技术创新应用,助力装置长周期、高质量运行创效。

  落实集团公司绿色低碳“三步走”战略部署,加快打造绿色化发展标杆企业,在创新新能源合作机制资建成7.18兆瓦光伏发电项目的基础上,积极谋划推进千米桥光伏项目打造绿色油库,加力推进与兄弟企业共建13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持续擦亮重污染天气绩效评级A级企业和中国石油绿色企业的“名片”。

  战略延伸提质量 向转型升级要长效

  面对数智技术日新月异、绿色转型浪潮奔涌的严峻考验,大港石化对照集团公司世界一流企业建设部署,坚持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重要载体和依托,立足自身区位、资源和市场优势,通过向内数智升级转型、向外拓展延链,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抢占了新赛道。

  企业紧跟炼化行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推动“燃料型”向“炼油+轻化工”企业转型,因地制宜开展“减油增特、减油增化”,大幅压减汽柴油收率至40%,增产航煤产能突破100万吨/年。未来企业将持续攻关,努力实现将汽柴油收率降至20%目标。

  抢抓集团公司试点契机,全力加快“智能化工厂”建设,加快实施智能化改造,落实“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建成安全生产智能管控平台,加快大集中ERP建设,赋能安全生产、工艺优化、过程控制和节能降耗全过程,推进业务“智改数转”一体化转型。

  对外,牢牢把握地方绿色石化产业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天津南港工业区上下游协同、一体化发展格局,成功打通与南港项目管输新通道,实现石脑油、液化气等作为乙烯裂解原料直供,破解成品油产销矛盾。后续企业将继续谋划布局氮气、氢气等公用介质互供和“小精特”化工品开发,依托园区争取绿电指标配额,努力打造更加稳固高效的上下游产业链条。

  大港石化将锚定“打造精品炼厂范例”建设愿景,立足“三大基地”建设目标,持续深化与南港工业区战略合作,密切与中航油等上下游兄弟企业产业链协同,携手打造“百万吨航煤生产基地”、“百万吨低硫船燃基地”和“轻化工原料基地”,塑造大港石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引领“新名片”,为助力中国石油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服务美丽天津美丽滨海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