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力石化两家子公司整合

2025-08-19 16:40:08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举报该信息

  8月15日晚间,恒力石化公告,全资子公司恒力石化(大连)炼化有限公司吸收合并恒力石化(大连)化工有限公司。合并基准日为2025年7月31日,恒力炼化存续经营,恒力化工依法注销。

  合并完成后,恒力炼化将承继恒力化工的全部资产、债权、债务等一切权利和义务。恒力炼化和恒力化工均为公司全资子公司,其财务报表已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本次吸收合并不构成关联交易,也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不会对公司正常经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新闻深一度

化工行业新闻热点解读

  8月15日,恒力石化公告宣布旗下全资子公司恒力炼化吸收合并恒力化工,后者将依法注销,全部资产、负债及业务由前者承继。这一看似常规的内部架构调整,实则是这家民营石化巨头在行业周期波动中,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战略转型的关键信号,更折射出中国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层逻辑。

  从“争议资产”到核心引擎

  恒力化工的历史颇具戏剧性。2017年,彼时名为恒力股份的上市公司将恒力化工(前身为恒力石化大连)注入体系时,曾引发市场关注,部分投资者对其资产质量存在疑虑,甚至被质疑为“带病资产注入”。

  但这一争议决策,实则是恒力石化布局炼化一体化的关键落子。作为中国民营炼化企业的典型路径,2015-2017年公司通过借壳上市、资产注入等资本运作快速扩张,最终依托恒力化工等资产的整合,建成了年产能2000万吨的全球级炼化一体化项目。

  随着行业回暖与内部整合深化,恒力化工实现华丽转身。2024年,恒立化工以421亿元营收、23.7亿元净利润,成为恒力石化炼化业务的核心利润来源。这一转变不仅印证了早期战略的前瞻性,更为如今的资源整合奠定了基础。

  架构调整的关键一步

  此次吸收合并并非简单的机构精简,而是恒力石化应对行业变局的系统性布局,背后蕴含三重核心逻辑:

  业务协同,释放整合红利

  恒力炼化与恒力化工同处大连长兴岛产业园,核心业务高度重叠——炼化板块贡献了恒力石化近半营收和超六成毛利。地理与业务的双重重合,使得合并后可直接精简重复职能部门,降低管理成本,加速资源调配效率。

  周期应对,强化抗风险能力

  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恒力石化净利润同比下滑4.1%,扣非净利润降幅达31.9%,反映出石化行业整体景气度承压。在PTA等主要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内部整合有助于集中资源应对市场周期,增强成本控制能力。

  技术攻坚,加速创新转化

  当前恒力石化正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深度合作,推进己二腈新工艺研发。相关信息显示,已有6项关键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合并后形成的统一研发平台,能避免资源分散,加快关键技术产业化进程,为高端材料布局奠定基础。

  短期平稳过渡,长期价值凸显

  从财务层面看,由于两家子公司早已纳入恒力石化合并报表范围,此次调整不会对公司整体财务数据产生重大影响,也不存在损害股东利益的情形,短期经营将保持平稳。

  但长远来看,合并的战略意义远大于短期影响:一方面,管理架构优化将提升组织敏捷性,助力公司在产能过剩的行业格局中强化成本优势;另一方面,资源集中化有利于聚焦高端化、差异化发展——无论是可降解塑料、新能源材料等新兴领域,还是己二腈等“卡脖子”材料的突破,都将受益于这一整合。

  对于此次动作,市场对此较为平静,这或许表明投资者更关注其长期技术突破,而非短期架构变动。总的来看,恒力石化的此次整合,本质上是民营石化企业在行业成熟期的必然选择。随着规模扩张触及天花板,如何通过内部挖潜、技术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将成为头部企业的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