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创新会议:分享创新实践,前瞻产业未来

2025-11-10 12:57:14 作者:赵若伊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举报该信息

  11月7日举行的2025石油和化工行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大会暨中国化工报战略合作伙伴第二十一次年会平行会议——2025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创新会议上,与会专家关注科技前沿,聚焦智能绿色,以“双新”领域的创新实践,前瞻产业未来。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揭晓让有机金属框架(MOF)材料走入公众视野,也成为此次会上的焦点。蓝廷新能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研发经理李樾结合该公司量产MOF的经验,围绕MOF的研究和发展历程、产业化应用等作了一次“产业科普”。他指出,MOF在能源存储、环境治理、工业催化和生物医药等领域极具应用前景,未来将优化性能、工艺和成本,打破技术瓶颈,释放应用潜力。

  近年来人工智能(AI)的飞速发展也让材料设计变得更智慧。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基础研究所副所长金立介绍了建设气体分离用聚酰亚胺材料AI设计平台的实践。“传统‘试错法’研究路线平均需几十天才能获得性能反馈,而该平台从生成到预测,完成新单体设计总耗时仅用几个小时。”金立告诉记者,该技术同样可迁移到MOF材料等其他材料的设计。

  新能源是会上另一热点。液流电池产业联盟秘书长吉广林谈道,我国液流电池储能产业领跑全球,在资源、成本、技术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凭借规模化、安全性、可长时储能的特性,其与石化化工领域适配度极高,有望通过有效结合,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和收益最大化。

  绿色能源方面,上海电气国控环球工程有限公司专家姚红波介绍,荣膺国家能源局“双试点”的洮南示范项目已于今年10月成功交付国内首批规模化绿氢耦合生物质气化制绿色甲醇。“预计到2030年,绿色甲醇有望实现与传统化石燃料成本平价。”他说。

  中圣科技(江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宏新介绍,该公司研发的高效传热技术及高效换热器、火炬及火炬气回收系统等工艺技术,经应用验证,可大幅降低碳排放,在解决环保问题的同时可为用户节能降耗,节省运行成本,目前已为众多石化企业实现价值创造。

  晋南钢铁集团高级工程师师少杰分享了该公司“钢焦化氢+绿电”绿色转型的经验,远景能源新工业系统部业务总经理汪小帆通过视频介绍了全链全周期工业零碳转型方案;万华化学集团战略发展部战略规划主任李永华和北京燃藜知识产权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黄孙启分别围绕“十五五”期间化工企业的战略选择、知识产权战略等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