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哈油田:戈壁滩上“绿之眼”

2025-08-14 16:07:21 来源:中国石油报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举报该信息

  8月5日,地处新疆吐鲁番戈壁腹地的吐哈油田温米采油中心生态果园内,榆树、杨树、柏树和桃树、杏树、李树等5800余株树木绿意盎然,果园成为员工纳凉休息的好去处。在面积达8公顷、植物数量达48万株的南山戈壁生态田,一株株迎风而立的芦苇、大叶补血草、盐地碱蓬、盐节木等耐盐生植物,在处理达标后的油井采出水浇灌下,成为茫茫戈壁上的“绿之眼”。

  吐哈油田开发始终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油气勘探开发全生命周期,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遵循生态规律,走出了一条油气开发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宁愿多“走”弯路 不伤一棵胡杨

  为保护哈密市三塘湖区域胡杨林生态系统,吐哈油田在钻井选位时,将钻井位置避开胡杨林生态区域,钻井作业过程严格落实“泥浆不落地”措施,实施清洁生产技术,全力保护戈壁中的绿色生态。

  车行两道辙,人走一行印。7月10日,在三塘湖采油管理区的CCUS扩大规模二氧化碳注入管道施工现场,施工作业单位将11米的作业带宽度缩减到8米,禁止设备超出作业带行驶,在植被茂密处,采用小型移动设备焊接,并改用装载车运输管道。

  从油田马56区块的“管道拐了七道弯,不伤一棵胡杨树”,到新疆江布拉克旅游景区内的城2油井“宁可封井退地,也要守护绿水青山”,吐哈油田实施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生态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作业完毕后恢复地貌,为建设美丽新疆注入“石油力量”。

  污水“澄清”重回注 污泥“净身”可种花

  吐哈油田红连联合站采用“大罐混凝沉降”处理工艺,使采出水一直达标。今年,吐哈油田在原有水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新增设了喷射气浮、活性炭吸附及双滤料过滤器等10套设备,让油田喝上“纯净水”,实现“绿色注水”。

  为避免单井管道和集输汇管腐蚀泄漏,污染土壤和鲁克沁镇千年流淌的坎儿井,吐哈油田从源头管控油气集输管道,通过综合比选并试验多种非金属管材,从根本上解决了管道泄漏造成的原油污染土壤问题。

  吐哈油田鲁克沁采油管理区的伴生气富集度低,分布不均衡,技术、地面配套系统不完善,同时甲烷含量只有15%至35%,造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局面。吐哈油田深入调查研究后,引入微燃机热电联产装置,让伴生气变废为宝:一是减少排放,实现了环境保护;二是产生了电能,实现价值增值;三是产生的热能替代了原有的电加热,优化调整了稠油集输的能耗结构;四是改进工艺后放空气重新注回地层,让它成为驱油利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建一房绿一块 修一路绿一线 建一区绿一片

  油气开发到哪里,绿色就延伸到哪里。近年来,吐哈油田每年投入数千万元开展井区道路和井场植被恢复,并在有条件的油气场站、油气井旁栽花种树,建花园、菜园,形成“建一房绿一块,修一路绿一线,建一区绿一片”的绿色网络。如今,17座油气场站已成为镶嵌在戈壁上的17颗“绿宝石”。

  7月17日,新疆火焰山景区旁,吐哈油田火8井场站内的一块块光伏发电板,正源源不断地为采油机提供动力。“这个绿电零碳井场已运行一年多,日均发电约200千瓦时。”吐哈油田吐鲁番采油管理区神泉采油中心负责人刘平威说。采油井采用光储供电系统供电,有效保护了火焰山景区周边脆弱的生态环境,火8井场站也成为外地游客游览火焰山景区时新的打卡点。

  此外,吐哈油田积极推动CCUS技术发展和应用,截至2024年末,三塘湖CCUS已累计埋碳7万吨,相当于植树61万株,累计增油超2万吨。

  从松嫩平原的碳中和生态园到吐鲁番戈壁的零碳井场,再到母亲河畔的绿色工厂……“两山”理念提出20年来,中国石油用一次次跨越千里的绿色实践,交出了一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