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尼韦尔UOP技术:赋能中国炼化产业转型
“全球炼化行业正经历深度重构。中国市场正成为全球炼化产业新重心。”——这是2025霍尼韦尔UOP石油炼化大会上传出的声音。5月29日,霍尼韦尔能源与可持续技术集团及旗下UOP中国高管齐聚武汉,系统阐释其助力中国炼化企业应对变局的技术路径与全球视野。面对“减油增化”的行业共识,霍尼韦尔以“未来炼厂”理念为锚,通过工艺革新与数字化双轮驱动,为中国炼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支撑。
数字化革新:小投入撬动大收益
当前,全球炼化行业面临成品油需求疲乏与碳排放压力的双重挑战,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在此背景下,早在2019年提出的“未来炼厂”理念,成为霍尼韦尔UOP破解转型难题的核心方案。
霍尼韦尔UOP以“未来炼厂”理念为轴,构建了一套覆盖原料转化、产品升级、能效优化的全链条技术解决方案。其核心是通过工艺革新,帮助石化企业实现炼化转型和炼化一体化,不仅满足炼厂投资建设清洁燃油产能的需求,石化产品的产出更可高达70%以上,全面助力炼厂发展成为综合型石油化工企业。
据霍尼韦尔UOP中国副总裁兼总经理石文才介绍,“未来炼厂”可以将原油以更高的比例转化为石化产品和清洁燃油,通过逐步增加低成本原料的使用,为炼厂找到一条原油制化学品的长期盈利路径。而且“未来炼厂”的设计具有灵活性,能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并适应未来的转型需要。
记者了解到,“未来炼厂”的相关技术包括生产丙烯的Oleflex丙烷脱氢工艺、可将渣油转化为一系列轻油产品的Uniflex™MC™浆态床加氢裂化工艺、Unicracking™全馏分加氢裂化工艺以及提供高纯氢气的Polyb e d™变压吸附(PSA)工艺等。浙石化已经在其建设的舟山炼化一体化一期及二期项目中采用了霍尼韦尔UOP的一系列“未来炼厂”工艺技术,将重油高效转化为化工品,验证了“未来炼厂”的经济性与灵活性。
“未来炼厂”为何能成为传统炼化企业转型的“良药”?“现金为王的时代,数字化改造是短平快的优选。”霍尼韦尔UOP中国首席技术应用专家何剑波解释道,“数字化投入相对较小,炼厂通过数字化改造,仅需调整加氢裂化装置的参数,即可每年节省燃料成本超千万元。对于已经投入运行的装置,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显著提升其运行效果。比如,以往装置出现问题时只是简单报警,而现在借助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将模型嵌入其中,提前预测和分析问题,实时优化装置运行,避免非计划停车与能耗浪费。”
石文才表示,淘汰落后产能成为国内石化行业大势所趋。对于新建装置,炼化企业应该选择能耗低、收率高的技术工艺路线;对于现有项目,炼化企业应选择如何做好升级改造。
全球变局:产业东移下的战略选择
霍尼韦尔UOP多项创新技术能在中国落地实施绝非偶然,放眼全球,中国炼化产业在转型进程中,已走出一条特色鲜明、差异化显著的发展路径。而霍尼韦尔UOP也凭借对区域市场差异化的深刻洞察,开启了适配不同区域需求的技术革新。
“欧洲正在经历能源转型的剧痛。”霍尼韦尔能源与可持续技术集团中国副总裁兼总经理孙建能指出,数据显示,到2035年,全球将有21%的炼油产能面临关闭风险,欧洲炼油厂的形势尤其严峻。这一判断背后,是欧洲能源转型加速与成品油需求萎缩的双重压力。“2024年欧洲电动汽车渗透率超20%,同时欧盟碳价5年涨4倍已突破90欧元/吨,大幅推高了炼厂运营成本。预计到2035年,欧洲炼油产能将关闭30%以上。”孙建能介绍道。
与欧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亚太地区正成为全球炼化产业新重心。根据隆众资讯统计,近年来中国炼油产能稳定在10亿吨左右,炼油能力全球第一,且行业已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减油增化”与原料轻质化同步推进,炼厂灵活性与成本优势显著提升。当欧洲炼厂在高碳价与低需求间挣扎时,中国炼厂已率先启动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转型。这种区域分化为霍尼韦尔UOP的全球布局提供了战略方向:一方面,在欧洲聚焦低碳技术升级与能效优化;另一方面,在亚太特别是中国市场加大本土化技术创新与应用。
此外,霍尼韦尔UOP在油品市场结构方面也展现了精准洞察力。孙建能表示,2024年是中国成品油市场的转折点,消费总量开始下降,汽油受电动车替代冲击,柴油面临天然气重卡渗透率超30%的挤压,但航空燃油需求却逆势增长。这是因为飞机尚无成熟替代燃料,随着航空出行需求攀升,航煤总体需求必然增加。这一判断促使霍尼韦尔UOP在SAF领域持续加码,除了已商业化的Ecofining™技术,还积极推动eFining™技术的认证与推广。内蒙古久泰集团已采用霍尼韦尔UOP eFining™工艺技术,用于打造年产10万吨的甲醇制SAF项目。
对于新兴市场,霍尼韦尔UOP同样保持敏锐嗅觉。非洲人口占全球16%,土地面积占20%以上,但全非洲炼油厂数量却不足10家,能源需求缺口巨大。结合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形成的投资,霍尼韦尔UOP正积极探索在非洲建设炼厂的可能性。而在印度,汽油、柴油需求潜力依然巨大,市场持续增长。石文才认为,针对不同地区特点精准匹配合适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当前关键所在。
本土化实践:从技术落地到价值共创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炼化技术供应商之一,霍尼韦尔UOP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可追溯至1937年助力建设甘肃玉门炼油厂。如今,秉持“东方服务东方”战略,霍尼韦尔UOP已将所有业务集团落户中国,并通过技术创新与本土合作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系列标杆案例,成为中国炼化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合作伙伴。
在内蒙古久泰集团的SAF项目中,霍尼韦尔UOP的eFining™技术展现了对中国本土资源的精准适配。该项目利用内蒙古西北地区丰富的风力资源,将原有甲醇制烯烃(MTO)装置改造为SAF生产装置,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授权,更是一次能源转型理念与本土资源禀赋的深度结合。
广西华谊新材料有限公司的75万吨/年Oleflex™丙烷脱氢装置则是霍尼韦尔UOP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典范。该装置于2023年2月开车成功,产出纯度超过99.6%的聚合级丙烯。这一项目验证了Oleflex™技术在大型化装置中的可靠性与经济性,也为中国烯烃行业“减油增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领域,霍尼韦尔UOP推出UOPPerformance+服务套餐,针对中国炼厂老旧装置改造难度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痛点,提供了“小投入、短平快”的解决方案。通过工业物联网(IIoT)与核心工艺技术的融合,将客户装置数据传输至中国数据中心,实现实时监测、预警服务与性能优化。
值得关注的是,霍尼韦尔UOP在中国的本土化创新不仅局限于技术层面,更延伸至商业模式与生态构建。他们与浙江嘉澳环保、四川金尚环保等企业展开SAF领域合作,分别在江苏连云港、四川遂宁等地打造大型SAF生产基地,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在中国的规模化应用。“我们约60%的新产品研发投入以可持续为导向。”孙建能强调,“中国市场的需求正在驱动霍尼韦尔全球技术创新,这种双向赋能正是‘东方服务东方’战略的核心价值。”
无论是“未来炼厂”理念的深化应用,还是SAF等低碳技术的本土化落地,都表明这家百年企业正以技术深耕与全球资源赋能中国炼化行业转型升级,同时借助中国市场的实践反哺全球技术创新。在全球能源革命历史性节点,霍尼韦尔UOP的中国实践行稳致远。正如孙建能所言:“霍尼韦尔愿以技术深耕赋能全球转型,与中国企业共同书写石化行业的可持续未来。”